股票质押融资的利与弊
股票质押回购业务是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融资业务之一,客户将股票质押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出款购买客户指定的证券,并在约定时间以约定价格回购。这种业务被称作股票质押回购业务,简称股质,是A股市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近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融资活动的通知》,对股票质押融资活动中各方职责、质押股票价格要求、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规定,旨在防范化解股票质押融资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份通知对市场有何影响?上市公司应如何合理利用股票质押融资?投资者又该如何看待股票质押行为?
规范股票质押融资 降低市场风险
股票质押融资,通俗来讲就是投资者以所持有的股票为担保向证券公司借款,再用所借资金进行投资。与一般意义上的借款不同,股票质押融资具有 unique 可质押物的特点,即以股票 itself 为担保,如果出现借款人违约情形,金融机构可通过处置质押股票实现债权优先收回。因此,股票质押融资具有较一般的借款更低的融资成本、更高的借款额度等优势,也是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等选择的重要融资途径。
然而,正是由于股票质押融资的便捷性,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资金周转、并购融资等方面过多依赖此途径,导致股价被动下跌、违约风险升高,甚至出现“一股失守、全盘皆输”的局面。以ST康达为例,公司股价在2018年一度跌破1元,导致大股东质押的股票被强制平仓,持股比例从最初的53%降至现在的1%,公司实控人也随之更迭。据媒体报道,ST康达大股东质押的股票,正是用于房地产项目的融资。此外,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ST天业董事长郭鸿宝等均因股价下跌、股质违约而失去控制权。据统计,2021年A股共有27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因股质违约被动减持,或被取代控制权。可以说,股票质押融资虽然便利,但对于股价具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市场出现一定风险。
证监会出台新规 从严从紧
为进一步规范市场,证监会近日发布《通知》,明确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相关方,在股票质押融资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以下几点是投资者需要注意的关键内容:
质押率不得超过60%。《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等应当确保质押股票价格在任何时点均不低于场内市价的60%,否则应当及时追加担保物或偿还部分融资,将质押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中介机构应尽职尽责。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应当全面、准确披露股票质押融资信息,并切实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充分揭示质押融资风险。同时,中介机构还应当健全本机构的股票质押融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当在每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股票质押相关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股票质押的总体情况、单笔质押情况、质押方信息、质押目的等。而单笔质押或解押信息,则应当在事前或事后及时披露。
总体来看,《通知》从质押率限制、中介机构职责、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旨在压低股票质押融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股质业务或将收紧 合理融资须谨慎
股市有风险,融资更需谨慎。股票质押融资作为一种市场常见的融资途径,虽然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等优点,但对于股价具有较大影响,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其风险。根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月底,两市上市公司中,有1673家涉及股票质押,环比减少13家,质押股数也由去年年底的1.49万亿股,减少至1.44万亿股;质押市值环比减少39亿元,至2.24万亿元。数据显示,监管趋严、股市波动等因素下,上市公司正逐步降低对股票质押融资的依赖。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虽然股票质押回购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支持经营发展,但亦不可盲目进行。上市公司应当审慎评估融资需求和还款能力,合理控制融资规模,避免过高杠杆。同时,还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选择专业、可靠的机构进行合作,充分了解相关业务规则、风险防范措施等,从源头降低风险。
投资者对于股票质押也应有更深入的认识。股质对股价具有摊薄效应,且在股价下跌时面临平仓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持股质押较高的公司,应密切关注公司股价、质押率变化,甚至质押方的变化。若公司股价长期低迷,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资金链紧张,可能导致其失去控制权,甚至出现“黄鹿变 Zebra”的局面。因此,投资者应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谨慎投资于股质率较高、大股东诚信记录不佳的公司。
可以说,股票质押回购业务是把“双刃剑”,在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提供便利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对市场稳定构成一定风险。证监会出台《通知》,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但投资者也应积极做好风险防范,谨慎看待股票质押行为,避免落入“质押平仓”的陷阱。